2009/11/17

處處惹塵埃 ~《我係殺手 年中無休》






近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場刊的影片簡介,不斷被詬病、取笑,譬如他們如此形容 jim jarmusch 新片《我係殺手 年中無休》(the limits of control):「全新黑色幽默喜劇!」


這個描述行為的本身,才夠黑色幽默 --- 不懂電影的寫手胡亂簡介。這,與不識文化及出版事業為何物的香港政府霸住攪法蘭克福書展香港攤位,然後送個笨蛋高官去出席書展酒會一樣,冇心冇力。

由影片中文譯名開始,幕後宣傳班子又再次有意識地把電影攪成 cult 片;不禁問:是不是影像對白有點 cult 味就是 cult film?此中懂不懂如何分辨?是不是非以 cult 片包裝就不能吸引觀眾?( jim jarmusch本身就是品牌,影迷自會捧場。故此舉顯然為吸引其他觀眾,除非宣傳班子本身真的不識分辨,否則便有誤導觀眾之嫌。)

jim jarmusch上回在 "broken flowers"已大講禪宗,如果場刊寫手連《我係殺手 年中無休》談禪論佛的意旨都說不出來,便是有負觀眾,理應下台。

今次說一名獨行殺手接到刺殺任務,他不斷與不同的接頭人取線索。jim jarmusch持續泡製玄機,殺手行行企企,一眾接頭人則大講文化、電影、音樂、科學。最後殺手以「神通」突入守衛森嚴的堡壘,用一根結他弦線殺了大頭子。完了。

電影劃空留白,讓能夠一路忍受而沒中途離場的觀眾去發掘導演的大意念。然而本片最大的問題卻是:主題實在鉤勒得太「白」!太明顯的禪機,是不夠智慧的禪機。上回 "broken flowers"尋找兒子而屢遇空幻,點出自性心之清淨方為真自在,顯然遠較高明。今次呢?殺手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遭遇諸般色相、名相 (音樂呀、科學呀,還有眼鏡少女的色誘),最後空間轉移般進入大頭子堡壘內的辦公房,對方問他如何進來,他說:use my imagination。

依佛學法門,那該是「破無明」,即天台宗所說的「盪相遣執」 --- 盪開諸般惹人衍生煩惱的相狀,始能化去執著。用最 user friendly 的名詞,是「放下」。無論如何闡釋,都不可能用「想像」(imagination) 以解說之。

如此不恰當地理解及表述佛意,使那"空間轉移大法"徒令人突兀,卻沒當頭棒喝之力。

完成任務後,殺手去美術館,「觀」一幅白布,那表示心再無染了!又是太著跡的設定。

導演欲說無執之境,卻從頭到尾斧鑿重重,原來,自己也墮進一張執網之中。

處理得最好的,是最後一幕,在車站內把那套一路更換的「殺手老西」換下,改穿七彩運動服,然後消失於人群。那是了悟之後,回到日常生活中。得道者,不也隨波逐流地生活麼?影片到了這裡,才終於透出智慧機鋒。


p.s. 網上看評論,有說:"接頭人與殺手見面時例必一句:「你不懂得說西班牙語,是嗎?」這是否就是西方觀點中的「如是我聞」呢?" 真是精彩的洞悉力!我想,也許導演的動機真的是這樣呢。那麼,片中的西班牙文就是《阿含經》的原巴利文了。現譯成英文給你看,難怪失諸於詮釋,佛法的諦當性也有著落差了。

7 則留言:

  1. 用簡單幾句作影評,有時難免力有不逮,何況涉及禪理。看免費報刊的影評,大多失禮,多說光影,少講內涵。我沒看過這電影,不該胡說八道。看了你的評論,知道了,發自內心的領悟,比換錢的稿件更廣闊深沉。
    渲染殺人是一種優美寫意的職業,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實在罪過!怎可以跟割肉餵虎、捨身成佛混為一談呢?迫不得已殺生,才可頓悟,才能醍醐灌頂?那何處有金頂佛燈了?
    [版主回覆11/18/2009 22:33:00]也試為導演開脫: ( 一 ) 禪法好些也很猛烈的,當頭棒喝有之 ( 物理地一棍扑下 ) 、啄去姆指有之、南泉斬猫有之。 ( 二 ) 殺人在電影裡只是 metaphor ,喻把煩惱 / 執著 / 無明 ( 之類 ) 殺掉,此片情節其實不重要,象徵意義方為重點。
     
    禪師以千鈞一髮之力,搏一剎的頓悟。箇中關鍵,是使受者自悟。只是電影卻講得太顯白,那不叫禪,而是佛學講座了。

    回覆刪除
  2. 看得這麼深入,於在下而言實在太痛苦,但又十分羡慕 懂的人,最佳方法,自然是常常到此誌讀一番。
    [版主回覆11/18/2009 23:00:00]不敢當。
     
    其實 the limits of control 是有點 「鬼佬講佛教」的味道,佛性啦、般若啦、太極啦、 能量啦甚麼的,炒埋一碟,當中之義理落差,正就是那東西文化的距離。

    回覆刪除
  3. 哈哈,原來也可以這樣淺顯。那看戲的時候就用不著皺眉啦!放開心情看就好。
    [版主回覆11/19/2009 23:29:00]你的說法,也可討論一下。我曾問一個結他玩得非常厲害的朋友,他聽音樂會時,較欣賞樂手演奏技術,還是更像 「普通」樂迷般樂在其中?他想了想,回答說「是深諳理論與技術地樂在其中。」我想,能深一層地欣賞,得到的快樂總該更濃厚而悠長。又 ( 譬如說 ) 欣賞一幅畫,第一階段可能只因覺得很漂亮,而有欣喜之感;日子久了,有天突然看出深層意韻,一剎裡與作者神交共感,那快樂之情,應會更深邃些吧。

    回覆刪除
  4. 其實,有能力了解更多的人,肯定看得更投入的。像我們這些門外漢,只會看表象,無法領會更多,是很可惜的。
    我贊成專業,因為那是深入的基礎。

    回覆刪除
  5. 其實,有能力了解更多肯定可以更投入的。像我們這些門外漢,只會表象地看,無法知會更多,很無奈。
    我贊成專業,那是領悟更多的基礎。
    [版主回覆11/21/2009 02:01:00]其實,「表象」與「深度」之間,也沒明顯界線和準確定義。某人對電影的知識,相對於佢阿媽可能很高明,於哥普拉卻很淺薄。如果相信生命是個進步的過程,今天能比昨天好一些,明天又能比今天好一些,那我們便能在冀向完美的永恆動態曲線中,活得更有意思。
     
    黎智英有句話說得很好: 「巔峰的人,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些每次見面都感覺他比上次又進步了些的人。」

    回覆刪除
  6. “九巴服務,日日進步。”能夠有所進步,足愿!--加油!

    回覆刪除
  7. 多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