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8

兵車行 ~《出塞》~ 王昌齡





邊塞詩,是唐代詩歌一大特色。

唐朝與西域諸國交往頻繁,除了思想宗教文化科技交流外,戰爭亦不少。唐先後與西北方的高昌、大食、突厥、吐藩等國家勢力交戰,有時是開拓邊界,有時是抵抗侵略。古代隨軍出師,征鴻萬里,未敢奢望有回家的一天。邊塞之域,雲攏月孤,殘陽
暮合,野雁群飛,胡馬嘶鳴,極目皆盡黃色風土,天地何等蒼茫!漠土之上,烽煙四起,血戰連年。邊塞詩的主要特色,是將無邊無際、荒涼廣闊的黃沙大地景致與浩瀚的戰爭場面溶為一體,文字裡充滿畫面。

唐代邊塞詩的主要代表人物為高適與岑參,前者的代表作有《燕歌行》:「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氣氛蕭索,殺意陣陣。後者的代表作有《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畫面闊大,氣魄雄偉,很有唐代詩歌的氣勢。

在云云唐代邊塞詩中,下面這首七絕,可謂壓卷之作: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一來,便是千古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將在外,妻兒在萬里之遙;黃沙滾滾,想到千百年來,總是一輪明月,映落長城之上。秦漢時之戰將,俱付諸塵土;未來的人物,則不可得見。他生未卜此生休,我只是萬古長空的過客,此時此刻,恰巧在塞外,目見長城明月,這是穿越時空的意境。「萬里長征人未還」,戰爭,最是殘酷。征人多苦,守在故鄉的妻兒,也是苦。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龍城,指邊塞上的黃龍城。飛將,指昔日匈奴聞風色變、外號「飛將軍」的西漢名將李廣。這兩句把塞外光景與愛國情懷結合起來,語氣很有力量,鑄成《出塞》這千古名作。


聯想 ~

世界因其多樣性,所以精彩。亞美利堅合眾國是種族熔爐,各式各樣的思想在自由的環境裡雜溝,於是創意不絕。中國唐朝,與西鄰諸國交流頻繁,藝術格外出彩。「文化相互交流,世界才會進步」這是孩童也懂的道理。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思潮激盪,言論學說此起彼落,是中國人思維創發的光明時代。人民公社,把人都框死在公社食堂裡,只准農耕煉鋼,不許思考發問,是中國人思維倒退的黑暗時期。到了廿一世紀的今天,訊息交流爆炸的時代,中共竟因懼怕一節公安打人片段,與一隻草泥馬,而把三億人民天天看的 youtube 封掉,一個外強中乾獨裁專制政權之虛怯,於此可見一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