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2
旅行的意義 ~《關於旅行》~ 王貽興
今日,旅行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個週末,隨意之所至,我們可隨時飛往曼谷三日兩夜,購物按摩四處找東西吃,做些除上班外平日在香港也會做的事情,我們甚至不帶相機,因為那個地方已太熟,與去一趟銅鑼灣無異;消閒形態的一致性令旅行的意義模糊了。而一些較為長線的旅行,亦每年一早策劃妥當,或逢新年暑假、或逢復活聖誕,成為一種有紀律性的活動安排。
外遊本來是為了認識世界、體驗異地情調、在新國度裡安全地冒險。以前,當旅行並未有如今日般全面普及、尚未形成為一種生活慣性,一次旅行可以是很大陣象的事。今日地球一體化了,旅行也生活化了,整個活動的意義、目的與過程都有了很大轉變;例如從前外遊最渴望能探訪當地著名「景點」,但今天不少人旅行之首要目的是購物,有很多人到過曼谷不下十次但從沒去過皇宮,未曾見過泰國國寶翡翠玉佛。
坊間有許多關於自身旅遊體驗、或探討旅行意義的書,王貽興這本《關於旅行》也是其中之一。對普羅大眾而言認識王貽興多因《最緊要正字》及《謎》這兩個電視節目,而不知他本為寫作人,是最年輕的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得主,是那種會把自己困在房間裡,無天無日地敲著鍵盤,東西越寫越 deep 越 dark 的作家。
當旅行成了一種習慣及生活模式,我們反而會開始探索它的意義所在,企圖在那種越形機械化、新鮮與興奮感越發減退的狀態中,探討旅行本身再能為我們帶來些甚麼,或者一次旅行過後,當手信分派完畢,照片都已循例放到網上,供認識與不認識的人瀏覽後,還有甚麼剩下來,能讓自己可以因為有過這次經驗而改變了、得到了。在王貽興來說,「旅行的意義」就是離開自己的習慣與規律,像靈魂出竅地反觀日常的自己,因為一切都非得換個位置,才能清楚看得見。
在陌生的國度最能抽離,思索平日自己的渺小與偉大,並激活腦袋思維因子,令因活於千篇一律的生活中變得呆板的靈感再次閃現;在這意義下,旅行不只是一種功能性活動,更是一種魔法,令停頓了的木馬再次旋轉。所以作者說,帶著數碼相機和 DV機去旅行的現代人,其實在大堆充電器和記憶卡中忘了攜帶兩樣最重要的東西:眼睛和心。這,才是旅遊之最基本,其他的,都是額外。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