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個世界,贏就係贏,輸就係輸!
即是,成功就是英雄,失敗就是狗熊!那管你有一百個苦衷,每一個都成立,但當你失敗了,那些苦衷統統只能是自慰的憑藉。
人生到了結帳的一日,其實仍未定輸贏,如果你是一個人物的話,你的功績(或臭史)仍會繼續發醇。子曰:「立功」、「立德」、「立言」,宗哲巨人佛陀和亞里士多德、機械論的奠基者牛頓、發現時間與空間結構的愛因斯坦、發明印刷術令知識廣為傳播的古騰堡、引爆個體創造力的喬布斯等人物,影響力無遠弗屆,皆渡過了成功而偉大的人生,並流芳百世。
若要解答「人生是甚麼?」這千古大問,便先要理解我們 — 人類 — 究竟是甚麼?何所而來?何所以成今天這副模樣?歸根究底,生物就是基因的工具,我們由靈長類動物 (primate) 經千萬年演化而成,行為、習慣、思維久經積習與進化,受一套既定模式所限制。《成王敗寇》以演化心理學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為本以解構人生,先明白了「我是誰」,再向人生目標進發。
人之終極目的,就是死亡,宇宙裡最無奈的事,莫過於此。在死亡與茫茫宇宙面前,人是非常孤獨且寂寞的。作者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邊緣回望》裡便引用過存在主義者沙特的話闡述這心境:「寂寞就是我們要在人生中找到意義,卻與虛無的宇宙之間產生矛盾。」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在通往空無的終點之過程上,我們要訂立目標並為此奮鬥,於雪泥鴻爪之間,使人生成為一段有意義 — 起碼有意思 — 的旅程。
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呢?每個人都有不同標準,而「活得快樂」 就是最大公約數,但作者道出「快樂本身最初只是一套引誘人去做出某些行為的機制,但漸漸地這機制卻成了人生目標」,成為一個套套邏輯。況且欲要獲致快樂,必須把不快樂與悲傷也打包攬進來,否則快樂如何能被彰顯呢?
a man must die,但既然我們沒勇氣(亦沒必要)自我結束這虛無的生命,那就得努力推動自己,超越死亡的局限,過一個卓越的人生。卓越者,等而上之,就是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為世界帶來一點點美好的改變。等而次之,也盡一己力量來改進自己的人生,在化造一杯塵土之前,努力追求存在的意義,誠如作者引用e.m. forster的一句話:"death destroys a man, the
idea of death saves him."
曾幾何時,蕭若元跟麥當雄可說是最佳拍檔,二人一同編劇和製作,據知在那段時期蕭若元是幫了麥當雄很多的。
回覆刪除但可惜,麥當雄永遠都是icon,蕭若元始終不能代表他。
[版主回覆03/13/2013 23:26:37]麥當雄當年執導《省港旗兵》,超勁。但根據蕭若元於《成王敗寇》裡說,麥是害怕如再拍片會不及過去成功,於是便不再嘗試 (以他跟麥的關係,此話亦信得過)。過往的成就,變成繼續向前的絆腳石,這真要引以為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