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有時逃避也是一種追尋。」
此話怎說呢?先回到這部小說的文本,它不折不扣是個刻劃「逃避」的故事。一個家族,三代人,俱以不同形式逃避生活、逃避人生;只是構成這心理與行為的原因卻不一。除了家族氛圍的薰染外,亦因為「教化」使然,使逃避本色代代相傳,於眾人間交叉感染。
故事植根於第一代人,那是二十世紀上葉,日本軍國欲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稱霸亞洲,而於中國東北成立偽滿州國的時代。八重為逃離故鄉的鬱悶生活,遠赴大海彼方的支那,因為承諾與她聯袂前往的男子爽約,八重遂隻身抵達了天遼地闊的新國度。她輾轉結識了逃避兵役的泰造,二人在無所謂戀愛、無所謂盟約的大環境挾迫下,演成為無棱兩可的夫妻關係。日本戰敗,二人經歷大江大海式的逃難,三個孩子有一個夭折於艱苦的航程中。回到滿目瘡痍的祖國後,佔了一塊業主不知所蹤的空地,建起了一間小食堂「翡翠飯店」以安身立命。
從二戰到戰後、然後經濟起飛到泡沫爆破、再遇不景氣狀況而一直至今,《樹屋》儼如一卷日本近代社會發展史,並以一次現在式的旅行跨時代平衡闡述,帶點史詩格局。行文仍是一貫角田光代風格,細密悠長,絮絮綿綿,鉤勒一眾家族人物的生活行徑和心態。
這是個充滿虛無感覺的家庭。每有大事發生和宣佈,家裡的人只會繼續逕自幹著手邊的活,洗碗的洗碗、讀報的讀報、發愣的發愣,或如常地呆看著熒幕發光的電視。對任何生活衝擊,一概以「不變應萬變」回應,十足的無力感,也非常的荒謬感。「翡翠飯店」就如一間樹屋,窩於其中,或從外面世界受挫撤退回來皆合,是逃避現實的理想場所;反正這裡一定有飯吃,它本來就是一間飯店嘛!
這種色相,貫穿作者所言的主題:「有時逃避也是一種追尋。」那我們不禁要反問:「何以逃避會是一種追尋?」細想之,如果逃避是一時策略,是一項「技術性退卻」,以待將來反攻現實,那自可以是某程度上的追尋;否則便直如大部份泰造家族成員的心態,逃避就是為了逃避本身,那可談不上是追尋吧。「要是那時候那樣就好了,要是那時候不那樣就好了」,這是典型書中人物的取態,然而已發生的事 - 等如歷史 - 哪有「如果」呢?
原來,「逃避」往往跟「如果」連繫著,就如祖母八重說,「你覺得赴遠方,而不是在這裡,就一定有精彩事等著你。」這就是逃避的附屬心理,當現實不利時,人會認為如果不是置身這時空,而是處身彼岸,便當一切遂順。但曾經滄海的祖母如何訓告孫子呢?她說:「不管你到哪裡去,其實都不會有甚麼精彩的事情。更甚者,你永遠回不了同樣的地方。」活於當下,是靜態的。逃避,是消極的動態,只活於當下,卻沒有把握當下。
再次回到主題:「有時逃避也是一種追尋。」原來,不同形式的逃避是有本質分野的。所謂「逃避是追尋」,只合套用於兩老當年逃兵役與逃難時,那是「逃避是為了活著」。而他們的一眾子孫,則「活著是為了逃避」,前者在退無死所的艱難時勢中體現意志,後者卻在退有所依的安逸裡演成慣性,並進化為一份不能自拔的沉溺。
「不管你到哪裡去,其實都不會有甚麼精彩的事情。更甚者,你永遠回不了同樣的地方。」--這句很好! 想起電影《浮生路》,女主角以為舉家移居夢想之地法國,一切問題都會解決。
回覆刪除「逃避,是消極的動態。」...... 我是個逃避者,要經常提醒自己直面生活。
[版主回覆05/28/2012 22:51:51]本書之介紹云:「推薦給覺得自己人生哪裡不對,或者以為只要不是待在此岸,而在遙遠的彼岸,就一定會有很精彩的事情發生的所有讀者。」相當發人深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