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沒有地震,但在外地經歷過一次,感覺不是高頻震動,而是大幅度地搖,從一端搖到另一端,像沒高低起伏的海盜船。那次發生在深宵,隔天看新聞說是四點五級地震,跟這本《電烤盤與四級地震》多了半級。
說起地震,我的廣告生涯𥚃有次與這概念邂逅,當時要做一種很脆的甜零食,公司有位法國strategic planner寫了個策略建議:as if there is an earthquake in your mouth. 我一看,哇,好厲害!這不就已經是個廣告意念麼?
另有一次,為一款有微小氣泡的碳酸飲品寫廣告,當時寫的標語是「心思微跳動」。
井上荒野的《電烤盤與四級地震》書寫九個日常,每個裡面都有一個做料理的小器物,包括生鏽鐵釘(對,據說把生鏽釘子放入鍋內煮黑豆,豆會又黑又亮又好吃)。這些小日常,多不是強震,沒天搖地動,而是微觀、深密世界裡的小震動,就像心思微跳動。
當然也有真震動的。
一個豁出去的莽撞小三衝擊一段表面安穩的婚姻,強震過後,主角覺得自己真的走出這平常到麻木的公寓了。
一個滿有刀光劍影張力的四人電烤盤大阪燒飯局,遇上真正的四級地震,大搖晃過後,表面一切又復歸平靜。
兩個故事之後都不可能沒餘震吧。
我最喜歡〈那時的鑄鐵鍋〉。因為一位名為湊的逝者,大夥睽違三十年再見面,聚會就在湊的古老雙層樓房。三千枝來找一隻法國製鑄鐵鍋,是湊當年送的結婚賀禮。有次她用鍋做洋蔥燉肋排,老公把高湯倒掉,她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來到湊的房子待上一會兒;在廚房她發現有個和自己收到的同款鍋子——湊居然送了個同款的!
隔天三千枝回家了,老公渾若無事,一切又輕鬆回復日常。
倒掉的高湯,就是這種日常——要命的毫不著緊、理所當然的婚姻關係。
如果當時三千枝決定不離開湊的房子,便不是輕震了。
風未動,旗未動,是人的心自己在動。人與人的交往,99%時間都不是決定性對決,而是心底暗流間的思緒與情感小躍動——小猜想、小嫉妒、小盤算,不一而足,構成人際的總日常。心思跳動,如果沒加劇搖晃,就會蘊藏和累積應力,可以沉睡,可以消散,也可以不斷錯動和擠壓,在某時某刻釋放能量,演成一場四級地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